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教育 >正文

哈军工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2025

/ 10/15
来源:

人民网

责编:

手机查看

 

坐落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里,一幢红瓦黄墙的平房静立于青檐碧瓦的中式楼群之中,这里就是哈军工纪念馆。

走进馆内,一份《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表》颇为醒目,表格上,中方空军、海军、坦克等多项装备数据均为零,与美军武器装备差距悬殊,展现出当初筹建哈军工的迫切性。

“筹建之初,学院极缺专业人才,党中央将很多国外留学归来的人才派到这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紧缺的条件下,创建哈军工汇聚了全国之力。”纪念馆馆长李宏说。不到一年时间,1953年9月1日,由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的哈军工正式开学。

此后,新中国的第一个风洞群、第一艘水翼快艇、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冲击波压力自测仪、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等多项重大成果相继在此诞生。

“哈军工纪念馆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更是思政育人的第二课堂。”李宏介绍,馆内的2万余件馆藏都是进行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作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哈军工纪念馆与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合作,共同建起“哈军工文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出“哈军工校史文化”“哈军工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实践”“海洋中国”等7门特色思政实践课。推出“走近哈军工”线上示范课,精心编写的口袋书、有声读物等被纳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材库。

“建馆以来,每一届新生开学的第一课都是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石小北印象深刻,她从哈军工老一辈师生的奋斗足迹中,读懂了哈工程人的精气神和强国强军的初心使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她报名成为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哈军工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专家与科技人才。从东风基地到金银滩再到马兰基地,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哈军工人参与了全部核试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忠于使命、甘于奉献,成为一代代哈军工人无怨无悔的选择。”国庆假期,纪念馆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石小北一直没休息,在讲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名参观的小学生告诉她:“我以后就考这所大学,当一名对国家有用的科学家。”

船舶工程学院研二学生李圆月是纪念馆的常客。“每当实验受阻、思路困顿,我总会来此寻找力量。”李圆月指着哈军工首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对记者说。从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中,她感受到了哈军工“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的信念。

在面向校内育人的同时,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哈军工的历史和优良传统。自2013年建馆以来,纪念馆参观人数超百万。李宏拿着一本研学小册子边翻边介绍:“根据参观者的需要,我们采取菜单式、分众化的讲解方式,一共梳理了十大类内容供参观者选择。针对不同群体,纪念馆打磨了不同版本的讲解内容,比如对学生注重故事性,对校友侧重引导和共鸣,对党政机关则突出党建引领,让哈军工的红色基因和校史文化更加入脑入心。”

(记者 张士英)

(责编:李昉、郝孟佳)


责编:

责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