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艺术 >正文

“中国北方游牧艺术”展在香港开展

2022

/ 07/24
来源:

百度

责编:旺仔

手机查看

 

“中国北方游牧艺术”展在香港开展

    展览策展团队亮相。 刘雨婷 摄

 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举办的《猎人·战士·神灵:中国北方游牧艺术》展览7月23日开幕,展览结合考古学、艺术史及人类学等多元角度,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的世界。

  据悉,展览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鄂伦春族、猎人与动物、早期猎人——匈奴与鲜卑、战士、帝国、神灵世界。从公元前千年鲜为人知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黄金时代”。展览策展团队包括鄂伦春基金会创办人赵式庆、般哥展览馆策展人范懿莎、资深中国艺术收藏家卢茵茵等。

  在“鄂伦春族”版块展示了难得一见的鄂伦春族用品,包括衣服、鹿皮小袋、裹腿布、桦皮箱、桦皮马鞍袋等,呈现鄂伦春族的生活日常。策展人还特别安排香港城市大学互动媒体与电算应用中心的当代艺术作品“鹿石动画”在此节回环舞影,营造北方森林宁静神秘的气氛。

鄂伦春基金会创办人赵式庆介绍展品。 刘雨婷 摄

鄂伦春基金会创办人赵式庆介绍展品。 刘雨婷 摄

  “早期猎人——匈奴与鲜卑”展出多个鲜卑士兵、武士、骑马俑,及其设计华丽的装备,活现马背上民族的英姿。展览展出的配饰图案极其复杂,有鹰兽互搏、双马武士角力、鹰噬马等,表现了匈奴与鲜卑文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介绍,匈奴注重用于腰带扣、饰板以及武器上的动物艺术,以反映战士在游牧社会的崇高地位。鲜卑族追求创新,其艺术风格虽与匈奴相似,但能够发展出新的图像,例如同时驾驭两只动物的“动物主人”形象。

  赵式庆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内地与北方最后的游猎民族交流时就希望能够共筑和保留他们的文化。是次展览让观众可以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在欧亚文明历史发展上所做的伟大贡献,“因为很多游牧的文化是无形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利用现代的一些手段,比如动漫和新媒体,才能更动态地把他们文化的一些内涵展示出来”。

展厅一角。 索有为 摄

展厅一角。 索有为 摄

  赵式庆说:“通过展览的筹备使我重新构思和设想,希望有一天在内蒙古或兴安岭搭建像今天展览这样的中小型博物馆,我也可以帮助游猎民族建立他们的文化体系。”

  是次展览其他展品包括18件布里亚特大师达西·那姆达科夫的当代雕塑、Marc Progin的摄影作品、以及张计云的动画创作。邵志飞与Sarah Kenderdine的新媒体创作,将两件萨满服饰立体地呈现眼前,观众可互动探索萨满服饰不同部位的意义及符号象征。此外,以iDome投影科技重塑的公元5世纪云冈石窟大佛遗迹,令观众仿如身处石窟当中。


责编:旺仔

责编:旺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资讯排行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