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娱乐 >正文

站在科学和娱乐的交汇点上做科普

2022

/ 06/26
来源:

百度

责编:翠果

手机查看

 

近日,双语直播带货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吸足市场眼球。从英文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到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故事,从诗词曲赋到地理知识,直播间充满文化气息。不少网友表示,来直播间可以学知识,顺便下单网购。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将刷短视频这一娱乐行为和传递知识、产品销售做了有机融合,精准把握了网络流量密码,同时兼顾了用户对知识和娱乐的双重需求。直播间的策略和思路对当下的科普工作有不少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曾提出,科普要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在他看来,受神圣化、实用化观念影响,科学的教化功能开发有余,而娱乐功能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伴随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需求更为多样化,智力上的娱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科学正好可以满足或者提供这种功能。科学不去占领智力娱乐的领地,伪科学就会占领。谣言等之所以快速传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提供了某种智力上的娱乐”。



科学和娱乐交融的科普模式,不乏成功案例,热播情景剧《生活大爆炸》就是一个典型作品。该剧以4位研究量子物理学的科学家的生活为背景,高密度地输出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科学知识,既体现了科技前沿,也贴近百姓生活。该剧第三季第一集在美国播出时,共有上千万观众收看。有专业人士指出,该节目“用娱乐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科学令人赞叹、惊奇的一面”,“不仅让普通民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科学,同时也为许多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带来了欢乐”。



去年11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知识普惠报告2.0》。报告显示,作为娱乐的重要出口,短视频行业自2019年起开始从娱乐化向知识化的生态转型。可见,对知识的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已成为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无论是相对高深晦涩的科学,还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小知识,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纳入科普的范畴。



近年来,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等推出了《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机智过人》等一系列科学节目,借助综艺舞台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在一段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在知识普惠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新形态,传播科技前沿,回应民众关切,平衡科学和娱乐功能,开展新颖独特、充满活力的科学传播,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责编:翠果

责编:翠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资讯排行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